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4日召開「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論壇」,正式公開對河南安陽曹操墓考察分析後的結果報告。專家們根據9大證據,初步認定此墓的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安 陽發現曹操墓」的消息公開後,引發各界熱議,儘管考古專家多次表態,外界仍有質疑之聲。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2位專家11日赴安陽考察了西高穴「曹魏大 墓」,並於14日召開「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論壇」,正式公開對安陽曹操墓考察分析後的結果報告。發掘主持人潘偉斌介紹了出土文物,以及提出9大證 據。
一、墓葬的年代。此墓葬為多墓室磚室大墓,主墓室為四角攢尖頂,和洛陽發現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頂形狀相同,結合出土陶器、東漢五銖錢、畫像石內容等多方面證據,專家們認定其為東漢晚期大墓。
二、墓葬規模與其身份相符。此墓葬與同期墓葬相比,規模宏大,氣勢不凡,是王侯級墓葬,與其身份相符。而整個墓室深達15公尺,也符合曹植詩中描寫的。
三、 墓葬地面情況符合《終制》。建安23年(西元218年)6月,曹操定下《終制》曰,「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此墓葬所處位置比3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 拔高出10公尺,符合其「因高為基」的要求。此次發掘墓室上面未見封土,更沒有找到其立碑跡象,完全符合其《終制》上「不封不樹」的要求。
四、 文獻資料記載高陵的位置。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23年6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的祠西原上為壽陵。」 西門豹祠故址尚存,現為一高台地,其上為一東漢至南被朝時期的遺址。地面上至今還散落著不少東漢、東魏、背棄時期的建築,如廟宇、宮殿等。
五、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證。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裡起土地時,挖出一塊魯潛墓誌,誌文提到的墓主人去世年代距曹操去世時僅125年。唐代時,曹操高陵的陵園還是十分清楚,因此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魯潛墓誌,上頭所記載資料應該非常可靠。
六、稱謂相符。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18年5月,天子策命(曹)公為魏公。建安11年夏4月,天子册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他病死後,曹丕襲魏王位,因為曹操封國為魏,故稱魏武王應是順理成章的事。
同年10月,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此後,曹操的稱謂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爵位先為魏公,再為魏王、再為魏武王,後為武帝,是一個脈絡十分清晰的過程。
七、在發掘過程中出土的銘牌,其中刻有「魏武王」3個字的共有7塊,其中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為完整,出土於墓的前室。儘管其斷開為兩節,分兩次出土,但位置明確,信息準確,是身份認定的直接證據。
八、遺骨。墓葬中發現的男性遺骨年齡為60歲左右,與曹操去世時年齡相符。
九、 出土物與其遺令「薄葬」相符。此墓葬雖規模宏大,但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書中所說「鳴器無飾,陶素是嘉」的記載。另 外,隨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的,沒有為了入葬而特製的金玉器,只有器圭和璧等禮器,均為石質,符合其在遺令中所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