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北美野草生產生質燃料大有可為
![]() |
(法新社芝加哥七日電) 今天披露的研究報告指出,野草柳枝稷(switchgrass)的大規模試驗顯示,此種植物或許較原先所想的更適合作為生質燃料的來源。在美國中西部農地進行五年的試驗顯示,以此種北美草原土生土長的野草為原料,能較生產所耗費能源多生產出百分之五百四十可再生能源。
根據小規模研究計畫作出的先前推估認為,此種野草的淨能源產量約為百分之三百四十三。淨能源產量被視為衡量永續性的重要指標。
在林肯地區的內布拉斯加大學從事研究的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遺傳學家伏格爾表示,「當進行農場規模試驗時,結果較預期佳。」
伏格爾又說:「仍有很多進一步改善空間。在本試驗中,此植物是供生產牧草和保育之用。如今我們繁殖此植物是專門充當能源作物使用。」
美國農業部發行的「金浪」雜誌引述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字顯示,二零零七年全球生質燃料產量,已從公元兩千年的四十八億加侖躍增至三倍,達約一百六十億加侖,但仍僅佔全球運輸燃料供應量的不到百分之三比重。
新理論:昆蟲傳染疾病導致恐龍滅絕
(中央社台北七日電)媒體報導,根據廣獲接受的理論,六千五百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但現在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恐龍滅種是由於另一種同樣具有毀滅力、但某種程度規模較小的威脅,也就是會叮咬動物的昆蟲。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認為,恐龍這種爬蟲類動物會絕種,蚊子與蝨子傳遞疾病可能是主因。
報導說,在植物生態出現改變的情況下,這些昆蟲讓恐龍更難生存。
蜜蜂與傳粉昆蟲促成開花植物快速擴散,導致草食性恐龍失去傳統食物來源,草食性恐龍數量減少,以草食性恐龍為食的掠食者也跟著減少。
研究團隊波納夫婦喬治與羅貝塔說,這項理論有助於解釋為何恐龍經過這麼長時間才滅種。
根據廣為各界接受的說法,白堊紀至第三紀期間小行星或彗星撞上地球,導致恐龍絕種。
另一種說法是,印度火山爆發導致氣候急劇變遷,造成恐龍滅亡。
俄勒岡州立大學動物學教授喬治波納指出,恐龍並未立即消失,反而拖了數十萬年甚至數百萬年。
喬治說,小行星撞擊可能導致急速滅亡,氣候變遷也可能在相對上較短的時間內造成絕種。
但是這種會叮咬動物的昆蟲幫助新興疾病擴散,再加上開花植物的擴散,以及恐龍必須與昆蟲競爭植物資源,這些因素「非常符合」漫長絕種過程。
波納夫婦在新書「誰讓恐龍消失?白堊紀的昆蟲、疾病與死亡」中描述這項理論;這本書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部發行。
波納教授說,檢視保存在琥珀中的昆蟲,發現了會引發瘧疾、痢疾與「其他腹部不適」的有機體。970107